《本草纲目》云‘艾叶能灸百病'。几乎所有临床常见病、慢性病,都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。像高血压病、糖尿病、中风后遗症、肥胖病等,艾灸都能控制病情、改善症状。很多顽固性疾病,像不明原因的眩晕症,吃中药、西药都没效果,艾灸也能起到一定作用。如果你对艾灸感兴趣,欢迎加V:yimuai 交流艾灸。
艾叶性味辛温,加之艾灸是用点燃后的灸条烧灼、熏熨皮肤,属于热疗法,故艾灸有驱散寒湿、温经通络、行气活血之效,还可防止人体阳气耗散。
艾灸入门:哪里不对灸哪里
艾灸不仅可治病,更宜用于保健。平常给自己灸一灸,有助于提升正气,加强防病抗病的能力。自我灸疗,首要问题是:若不懂疾病的辨证,也不识穴位,该灸哪里?
坊间流传一种“简单粗暴”的做法: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。“这有一定道理,尤其适用下腰酸背痛、颈肩痛等痛症,可以通经活络、驱除疲劳。”从针灸理论的“阿是穴”中,可找到依据。“阿是穴”,是唐代大医孙思邈在临床中发现的。这类穴位没有固定部位,“往往随病而起,病愈即失”。当该部位受到按压时,人们会感特别的酸麻胀痛,“啊…… 是这里”,“阿是穴”由此得名。
认准穴位去艾灸
很多疾病没有明显的压痛点。即便是痛症,有时只是“哪里痛就灸哪里”也不奏效,怎么办?不妨学学认穴位。
感冒
施灸穴位:大椎穴、风门穴、合谷穴、列缺穴。
适用人群:风寒感冒者。患者表现为全身酸痛、流清涕、痰稀色白、畏寒、没有发热。
功效:疏散风寒,祛邪外出。
展开全文
大椎穴在颈部和背部的交界处,有一突起最明显的骨头,此为第七颈椎。该突起骨头下方的凹陷处,即为此穴。
以大椎穴为起点,往下数第2个胸椎棘突,再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,左右各取2厘米左右之处,即为风门穴。
把拇指的指间横纹扣在另一手的虎口上,拇指下压之处,即为合谷穴。
两手虎口相交,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,食指尖所指之处,即为列缺穴。
失眠
施灸穴位:肾俞穴、关元穴、三阴交穴、足三里穴。
适用人群:气血不足、阳虚有寒的失眠者。患者表现为畏寒、舌苔白、腰膝酸软、易感冒。
功效:补肾补气血。在睡觉前艾灸,助眠效果最佳。
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,以其下方的凹陷处为中心,左右各取2指之处。
四指并拢置于腹部,食指上边缘紧靠肚脐,小指下边缘与腹中线交汇处,即为关元穴。
膝盖下方有两个凹陷处,内侧为内膝眼,外侧为外膝眼。四指并拢,食指上边缘紧靠外膝眼,小指下边缘与小腿胫骨前脊交汇处,即为足三里穴。
三阴交穴在同指并拢置于脚踝,小指下边缘紧靠内踝尖,食指上边缘与小腿胫骨内后缘交汇处。
日常保健
施灸穴位:大椎穴、神阙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。
功效:强身健体,沟通任督二脉,调和阴阳。
神阙穴,也称为肚脐,是位于人体腹部的一个重要穴位。具体位置是在脐中央,属于任脉。
试试隔姜灸
想效果更好,还可以在艾灸的材料上下功夫。比如,可进行“隔姜灸”:先把生姜切成一片约4~5毫米厚的薄片,并穿刺多个小孔,放置在穴位上,再把艾炷放在姜片上,点燃,让热力缓缓地透过生姜片渗透进肌肤。
“姜有发散风寒、温通经络、活血止痛的作用。‘隔姜灸'适用于风寒型感冒以及各类痛症,如风湿痛、颈椎痛、腰椎痛、痛经,以及扭伤、撞伤造成的瘀血疼痛等。
艾灸时穴位顺序有讲究
专业中医师往往会按“先灸头部,后灸四肢”“先灸背部,后灸胸腹部”的顺序艾灸。
艾灸疗法调理要有耐心,勿急于求成,灸从久,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,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对于养生保健,更要持之以恒。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,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、疲倦、口干、全身不适等反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